今年以来,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,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引领全体教师聚焦新课程、研究新教材、全面把握新高考育人要求,高质量开展学校教研工作,为学校创建兵团一流特色高中贡献教研力量、提供支撑保障。
一、抓实教研常规管理,在传承中谋发展
1.加强大思政课建设,筑牢立德树人之本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,不断深化政治建设,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强化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责任担当。本学期全面开展“大思政课”集体备课活动,清查课内课外读物,建立健全“图书进校园”活动备案制度,发放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告家长书3330余份,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10余场次,开展“推普周”中华经典诵读、硬笔字比赛、书画展览等系列活动,参与人数达3500余人,探索整合思政教育教学资源,将思政要素融入学科教学,从教研方面有力推进学校思政建设,让教研、教学、德育有机统一,协同育人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筑牢。
2.完善教研制度建设,夯实品质教研之基。完善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教研活动实施方案》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》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师徒结对制度》《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大组教研活动安排表》等方案制度5个,全年共召开教研例会8次,细化教研活动督查落实制度,开展1次学科组总结大会,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高三模考3次,各科组开展大组教研活动10次,读书分享活动80余人次,研读新课标20余次,汇编优秀教学案例50余篇,各科组大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初具成效。
3.着力抓实常规建设,突出活力教研之源。一是做实教坛新秀“青蓝工程”。充分发挥15名援疆教师,4名北疆支教教师,30名副高级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,在学校党委的统筹下,构建学科组与广东援疆教师结对、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,本年度共完成76组青蓝师徒结对,10个科组结对,全年徒弟人均听课36节,师傅示范课指导10余节,骨干教师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进一步凸显。二是做优以赛促研。6月20日举行“立足核心素养,构建高效课堂”青年课堂大赛,9月10日-23日举行第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,9月18-28日举行“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 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”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堂大赛,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明显提升。今年以来,师市二中教师在师级教学大赛中,共有20位青年教师荣获佳绩,其中9人荣获一等奖,4人荣获二等奖,7人荣获三等奖。三是做细精品课三级上课模式。继续传承“示范课、公开课、汇报课”三级上课模式,打造骨干教师展示课60余节,高级教师示范课54节,示范性讲座8场,青年教师公开课全面覆盖。今年以来,学校3名骨干教师获兵团优质课大赛二等奖。10月10日,兵团“基础教育精品课”遴选活动中,学校2名教师教学案例入选兵团精品课,1名教师实验说课荣获兵团三等奖、师市二等奖。全体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教研氛围进一步提升,教研成果进一步凸显。
二、抓细教师素养提升,在发展中求实效
1.课题研究有突破。充分发挥广东援疆教师引领作用,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培训、评审、立项、结题、经费管理等制度。今年我校成功立项自治区课题1个,兵团基础课题5个,师级课题8个,教师理论水平再创新高。
2.教师培训有深度。充分发挥教育部直属东南大学托管帮扶和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、石龙中学以及巴楚县第二中学等结对学校的资源优势,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跟岗和研讨交流活动,提升教师队伍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素养。今年3月,在师市党委和教育局党组的大力推动下,东南大学与师市二中就托管帮扶工作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细化,并为学校捐赠了2批图书共计2000余册。选派25名教师前往东南大学开展线下教师专业培训1次,参加线上讲座3次。充分发挥“国培、师本级、校本”三级教师培养体系,今年以来,共选派20批次160人赴武汉、重庆、西安以及兵团二中、华山中学、石河子一中参加培训、实地观摩、交流研讨,选派2名教师前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跟岗学习1个月,选派1名教师前往西北民族大学研修一年,10名教师前往东莞开展篮球、醒狮、教学交流活动,教师专业化、技能化得到快速发展。
3.区域教研有成效。秉承“走出去、请进来、互相学习、促进发展”的原则,加强粤兵地教研交流,研究粤兵地教育融合发展模式,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赢。本年度各学科共计开展兵团教研活动40余场次、参与线上辽宁名师全学科送教进疆1次,广东肇庆叶鹏化学名师工作室线上教研、广东厚街中学地理品质课堂教研活动等粤兵线上教研活动6次,承办兵团音乐名师送教1次,承办兵团语文教研活动讲座1次,承办广东省梁广治名校长工作室、广东肇庆市马利锋政治名师工作室、广东省肇庆市黄屹娴名师工作室等线下送教、讲座交流7次,全面促进“双新”理论落地生根。
三、抓优教育教学实践,在实效中勇奋进
1.丰富学科融合比赛,实现实践育人新突破。积极探索“双新”学科发展模式,将辅导及组织学生各类实践竞赛活动纳入教研室绩效考核,积极创建“以赛代教、以赛代学”师生发展平台。全年举行教师“氤氲书香,语你同行”语文朗读比赛、“我爱图木舒克市”征文比赛、青年教师无生上课竞赛等教师能力提升活动15场次,举行语文名言名句默写比赛、数学公式默写比赛、“中华传统节日”英语手抄报比赛、词汇达人英语单词识记比赛、物理知识、化学实验素养比拼等学生学科竞赛共计10余场次,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师市级及以上学生学科比赛2场次,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浓厚氛围,打造学科实践育人新模式。
2.突破多元艺体培养体系,建设“一体两艺”新高地。一是党委高位推动,艺体交流有广度。利用东莞市外国语学校、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、东莞市第一中学、石龙中学等结对学校的资源优势,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艺体研讨交流活动。今年3月,学校选派4名教师参加新疆广汇小飞虎训练基地专项培训;6月,选派2名体育骨干教师赴东南大学参加职业能力提升培训;开展粤兵艺体教研交流和专题培训8次,不断提升艺体队伍专业化水平。二是依托课程精准发力,探索艺体教学策略。实施“有效课程教学、有效活动推进、有效训练培养、有效课程开发”的“四有效”教育教学策略,用好“常规课堂+第二课堂”主阵地,持续做好篮球、足球、羽毛球、书法、绘画、舞蹈等艺体特色项目校本化,目前篮球、钩织艺术校本教材已初具成型。三是抓实体育文化艺术节,持续发挥艺体特色辐射作用。今年以来,在艺体教师组织下,成功举办“五·四”青年节文艺汇演、“青春焕彩新时代·艺展芳华向未来”校园文化艺术节和“运动强健体魄·责任铸造辉煌”第十九届运动会。今年6月,我校被中国民协授予“小小民艺馆”;今年10月,成功申报兵团体育(篮球)特色学校,同时依托罗湘军体育名师工作室赴叶城二牧场、50团学校开展送教送学,学校艺体特色教育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。
3.改革教学评价模式,探索校本化“教学评一体化”新路径。面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、学习习惯养成困难、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的学情,在校党委的安排部署下,大力推行“教学评一体化”系列措施,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、学生学习活动、学生的学习成效高度契合。一是以落实“两本”为抓手--默写本、错题本,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知识基础。二是以书本及公用练习册原题为考试评价手段,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奠定信心基础。三是细化年级、学科质量分析模式,明晰方向,制定措施,落实课堂,发挥教师“评价”的导向功能,确定教与学的“起点”和“终点”,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。
关注华界先驱报微信公众号